2022年度疫情后活动【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疫情后活动【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疫情后活动【完整版】

疫情后的活动4篇

疫情后的活动篇1

多难可兴邦,青春须有为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多难可兴邦,青春须有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的春节黯然失色,让我们的生活乱了方寸,让我们的假期充满了忧心且无比漫长……幸运的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共克时艰,基本控制了疫情,复工复产复学逐步推行,人民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反观国外的疫情大暴发,中华儿女是多么的幸运!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感恩那些在请战书上按下一个个鲜红指印的白衣天使们,不计报酬、日夜开工的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们,坚守岗位的警察、和基层工作者们,还有后方保障民生的超市工作人员、快递员、环卫工人们……虽然行业不同,分工不同,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的人们,都是我们非常时期的英雄!

为了我们能够早日复课复学,学校领导和我们的老师也做了大量工作,网上授课、心理疏导、摸排调查,甚至具体到错时入校、体温检测、住宿就餐等生活细节!这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

多难兴邦!无论是面对洪水、地震、贸易战还是新冠疫情,中华民族在考验面前都是愈挫愈勇,砥砺前行,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看到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和年过七旬的李兰娟院士不惧疫情,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前线,我的心中热血沸腾、充满敬意,真想早日成人成才,和他们共同奋战。虽然现在的我们不能奋战在第一线,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的力所能及之事,不给国家添麻烦。比如:往返校园佩戴口罩,勤洗手,多锻炼,不扎堆,不聚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将来建设祖国的时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到我们美丽的校园,拔地而起的综合楼、宿舍楼,粉刷一新的教室和操场,在这里我呼吁同学们共同维护好我们优美的校园环境,让我们举止文明、言谈得体、积极奋进、力争上游,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奋斗的人生是最美丽的人生,历史的接力棒早晚要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健康我们的体魄,充实我们的知识,文明我们的精神,担负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要将自己的奋斗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之中!

多灾多难的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精准脱贫、防治污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历史使命必定会实现!我们坚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2020年也必定是辉煌的一年!

疫情后的活动篇2

后疫情时代,供应链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这是有史以来假期最长的春节,也是把“远程办公”平民化的春节,更是一个“躺在家里就能做贡献”的春节。

同时也带火了一个高端会员制商店——山姆。


比如招牌商品“澳牛”,前几天刚空运补货超过100吨,智利车厘子一度卖断货,而“山姆厨房”,更是让人们在这个假期学会了在家里通过自力更生大快朵颐。


相对于零售行业在2020年开年以来遭遇的重创,山姆会员商店在高端市场稳步走高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但这不是偶然的。


进入中国高端零售市场24年以来,凭借着持续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商品,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实力,再辅以本地化水准的持续提升,山姆成功地打造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得以赶上了“品质刚需”崛起的发展红利。

而能把这个过程具象化的,莫过于近年来愈来愈火爆的“澳牛”。

 “澳牛”走红背后


澳牛是高品质食材,也是山姆会员商店多年来的头牌之一。


早在2013年,山姆就引入澳牛,而且通过全程冰鲜物流的形式确保高品质,这在整个零售行业内也不多见。


同时山姆还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烹饪特点,对澳牛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切割,提供不同厚度的牛扒和牛肉片等,大受欢迎。


根据统计,现在国内大约80%的进口谷饲100天澳洲牛肉都供应给了山姆。


在这背后,凸显了高端消费市场对于澳牛的旺盛需求。

澳牛分为谷饲牛腱、谷饲牛腩、谷饲眼肉、肥牛火锅片等多个单品,春节期间各个品类单品的销量同比都有上涨,并冲进了销量排行榜前20。


再具体的说,“本地化”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中国市场24年以来,山姆已经深刻洞察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并且能够把这种洞察转化为行动,并以食材形态的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澳洲肥牛火锅片,除了中国之外全世界都很少有这种切法,但山姆就是为了专门满足国人吃火锅的需求,开发出了这种“接地气”的产品形态。

另外就是牛腱也火了,这大概跟这个史上首个“闷在家里的春节”或者“在家办公”有关——既然外面的餐馆都因为疫情暂时停业了,那就自力更生买牛腱在家卤牛肉。


从企业层面去看,澳牛热销以及前面提到的补货,涉及到山姆的两个核心竞争力:

一是能够提供类似于澳牛这样的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质商品。
二是能够提供帮助品质呈现、且更贴近用户习惯的服务,这种服务在销售端体现在双保:一般品类上的“保供应”只是入门,核心尖货上的“保品质”更凸显功力。


空运牛肉成本虽高,但不会增加一丝一毫在终端售价上——这恰恰是山姆一贯以来不惜成本也要树立品质标签的常规操作。


考虑到这波“疫情“对于零售行业带来的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凸显了山姆作为会员制大咖对于用户数十年如一日的态度和决心。


最大莫过“食之安”


查询山姆的商品销量TOP10不难发现,生冻黑虎虾、南美白对虾、黑鳕鱼、澳洲板腱牛排、德国进口牛奶等皆排名前列,这些极具特色的高品质商品,正是山姆作为会员制商店的象征,是核心竞争力。


山姆的供应链之所以无敌,也就体现在这些用优质产地、科学检验所筛选出的经久不衰的高品质好货上,以确保会员的“食之安”——不但健康安全,而且安心。


比如,山姆对选品澳牛保持着严苛的标准体系,在饲养过程中,山姆采用专门牛种,用量尺配好的谷饲饲料喂养到100天,从而健康产生更均匀丰美的雪花,保证肉质鲜嫩、多汁。


山姆的188清远走地鸡得名来自养殖天数长达188天,其中最后20天用补品饲喂,才变得更轻盈健康,少肥腻少油脂,让鸡汤香味浓郁。


还有山姆草莓,采摘前就停止灌溉,令其更干爽、香甜,还要经过263项农残检测才达到上架标准。


山姆自有品牌Member’s Mark一直在寻找顶级源头进行合作,其产自长寿乡巴马的锶型天然弱碱性矿泉水最近也已上市,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哪怕一口饮用水也要渗透品质的代表性单品。

山姆在食品安全上的用心,不仅让自家会员在疫情期对其信赖加倍,更是在整个中国社会前所未有地关注“食之安”的当下,从更广泛群体上收获了不少额外的关注和好感。


 “品质刚需”的红利


如果说山姆会员店赶上了什么机会的话,那就是完整见证了中国消费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最近几年渐趋明显的消费升级。


换句话说,就是“品质刚需”的崛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谁家有一棵果树的话,孩子们的幸福指数肯定会高很多。


而当里根总统访华并称赞廉江红橙时,多数人很难吃到这种已经成为“国礼”的水果。


曾有一段时间,“红富士”也被认为是一种“好苹果”,但后来也“泯然众果矣”。


最近几年,车厘子、蓝莓、奇异果、牛油果等高端水果爆红。尤其是车厘子,尽管来自遥远国度智利,但在女生的15个财务自由中,也仅仅排在第六。


山姆恰恰把这几种水果都做成了自家的“王牌”,每年上市后会员都会奔走相告的那种。

这仅仅是巨大消费趋势的一角而已。


生鲜市场不断膨胀,澳牛在中国市场的进口量翻倍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区别于一般商品消费,一个以品质消费为典型特点的消费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扩大。


这个市场蕴藏的能量有多大,从这次疫情期间,车厘子、澳牛、冻海鲜依然霸榜即可窥得一斑。


这对定位高端、瞄准“品质刚需”一代,而且已经在中国深耕24年的山姆会员店来说,意味着一个真正的机会——持续深耕中国高端零售市场,积累的口碑效应和品牌势能,借助于消费升级的风口,释放出巨大的业绩张力。


2019年,澳洲牛肉出口总量达到了123万吨,其中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量大增了85%,中国已经是澳牛全球第一大市场。


而在谷饲100天正版澳牛中,山姆以80%的市场份额统治了细分市场。


来自易观数据的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高达1.91万亿元,2019年或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


2018年9月份的一篇报道显示,山姆会员商店冷冻海鲜增速迅猛,已占海鲜品类销售总额70%左右,销售占比较2018年同期翻倍。


这是中国消费者转型升级的时代,即便是这次的疫情黑天鹅,也丝毫没有阻碍“品质刚需”群体的崛起。

超市用上星级大厨的秘密
山姆会员商店到底通过什么手段,捕捉到了“品质刚需”带来了丰厚增长红利,从而抓住了“消费升级”这个看上去外延无限大却难觅抓手的机会?


“山姆厨房”的热议也许能揭示一些秘密。


单从形式上看,“山姆厨房”更像是一节有关美食的公开课,作为一种附加价值(更多是服务层面的意义),提供给自己的会员,通过建立互动的形式,提升会员黏性。


场景一般是资深星级大厨线上线下展示进口牛肉、三文鱼、黑虎虾等热销商品的烹饪方法,提供适合中国家庭的菜单。会员在店可以无限量试吃大厨菜色,回家可以拿着新买的食材跟着做。

从短期来看,很难把山姆厨房的这种活动同终端商品的销量结合起来,前面说了它更像是一种服务,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长线投资。


这是多年来服务中高收入家庭过程中,根据这些家庭的需求变化和消费场景,提供的一种既高端,同时又相当个性化的产品,或者叫“生活解决方案”。


从竞争的角度而言,这当然是一种差异化竞争优势。


而就其对终端销量的拉动作用,则在于可以引领家庭厨房的菜单发展趋势,从生活方式的层面引领消费变革。


潜移默化地,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在家烹饪既往在高端餐饮酒店、米其林餐厅才能享受的食材和菜色时,山姆成为了他们实现生活中品质升级的第一关联品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波消费升级从一开始,山姆就站上了潮头。


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一波“居家做饭”的风潮来临之际,山姆的销量品类TOP10中,鲜肉、冻海鲜、果汁乳品、冷冻包点,迅速冲入前列,蔬菜、海鲜等增幅惊人,电商客单价和下单频次均大幅增长,可见一斑。

供应链决定“后疫情时代”


对于商品零售行业来说,这次疫情可能成为一个分水岭。


一些中小零售企业在交通阻断的情况下,供应链遭遇重创,导致销售终端出现了价格失控等极端情形,有些还被处以重罚。


不难预见的是,行业集中度或将由此提升、马太效应不可避免,流量将会越来越集中到类似于山姆这样的头部高端商店。


商品流通渠道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是供应商的重塑。


比如备受欢迎的进口澳牛,除了山姆会员商店占据了多达80%的份额之外,其余份额一般流向了高端餐饮渠道,但是在经历了这波疫情的冲击后,这个渠道在进口澳牛份额中的存在感将会进一步降低。


此消彼长之间,山姆具备了独占进口澳牛市场份额的可能性。


而对于全球采购的会员制体系来说,越是具备渠道优势,议价空间就会被放大,这些谈判优势最终又会反馈到销售终端,给会员带来性价比层面的持续福利。


其次是强者恒强。


山姆坐拥渠道和高端定位优势,现在又通过供应链获得了性价比优势,这意味着供应商、山姆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衡,这种平衡对于消费者和供应商来说都能产生向心力。这构成了永续高品质经营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后疫情时代”的商品零售行业,或许正在经历一个供应链竞争的新阶段,尤其是在迭加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供应链开始变得更加“智能”,从而可以精准匹配消费者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持续提供高品质的差异化商品。


最后,引领消费趋势的“品质刚需” 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上帝。


他们极度渴望“品质商品”,而且对品质本身也挑剔万分,这就需要一个高度柔性的全球供应链不断地去发现这些高品质商品,同时还得确保从产地到餐桌的无缝保鲜,唯有如此,才称得上是“品质商品”的真正内涵。


这在消费市场是相当高阶的需求。


如果说有些品质刚需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的话,这次的疫情黑天鹅是关键一课。


从此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该去哪里买——比如竭尽全力让消费者安心购买品质商品的山姆。

 

疫情后的活动篇3

我们并不孤单

——2020年3月15日国旗下讲话 罗高民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好久未见,甚是想念!

时至今日,春光明媚的天立,仍不见你们熟悉的身影;
时至今日,春意盎然的天立,仍不闻你们琅琅的书声。

但,我们并不孤单!

我们不孤单,因为我们有父母的陪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父母不仅要完成疫情防控期间的本职工作,还要想方设法为我们的线上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每日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小心翼翼呵护我们尚且稚嫩的心灵,鼓励与鞭策着我们主动学习、自主成才。

我们不孤单,因为我们有老师的帮助。老师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以最短的时间掌握了线上教学的工具和方法。从2月3日,全体师生们就通过微信群、学习通、钉钉群,全身心的投入到线上学习中,开启了全新模式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我们不孤单,武汉不孤单,中国不孤单!“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政者,医者,兵者,扛鼎逆行!商家,名家,百姓,万民同心!”

老师们,同学们,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炎黄子孙历来不畏艰险,愈挫愈勇。

这个寒假注定也让我们的一生多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沉淀我们的思想,磨砺我们的意志,升华我们的格局,让我们的人生从此不同凡响!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与父母、与老师的关系。他们也许唠叨、严酷,不解人意;
他们也许OUT、古板,不再时尚。但他们有一颗舍得为你付出、为你牺牲的心,他们的年少时代远不如今天的你们这样富有、这般多彩。就让我们对父母和老师多一点体谅,少一点求全责备。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给了人类最宝贵的馈赠,我们该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呵护她,敬畏她,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呵护自然,就是呵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家与国的关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是带着国籍出生的,这就像我们的性别,我们的姓氏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想一想这场疫情狙击战,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能像我们这样举全国之力,保护每一个生命?能像我们这样上下齐心,步调一致?也许我们还有诸多困难,也许我们的工作还不尽完美,但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委、政府到亿万百姓,我们正在尽最大的努力。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有力的依靠,强盛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伟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最牛的背景!

老师们,同学们,这段特殊的经历,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我们还要思考,面向未来,我们还应该学会些什么,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同学们可以学会更好的与父母、与老师的相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父母亲、老师都老了,他们曾经经历过比你们更多的困难和艰辛,他们不是圣人,也有喜怒哀乐,他们不可能完美,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等你们长大以后,在你们将来的孩子的眼里,你们也会有老去的那一天。所以,请体谅和善待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请学会一个技巧,每天为父母和老师点赞,“妈妈,你烧的菜真棒!”“老师,你真帅,你就是我的网红!”

同学们还要学会自主学习。网络学习要求我们加强自律、自觉,拒绝不良诱惑。非常时期的居家学习,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育进入4.0时代的一次预演,是我们步入未来学习生活的一次彩排。你若成功的驾驭了这段特殊时期的学习,你就将成功的驾驭你的未来。

在居家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应该学会劳动的本领。劳动锻炼你动手创造的能力,劳动锤炼你艰苦奋斗的品质,劳动成就你幸福的人生。要学会为父母分担一点家务。会做家务、爱劳动的人永远是最美丽、最可爱的人。

在居家的日子里,老师和同学们都要学会健体。按时作息,保证睡眠,注意保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中华民族早已不再是“东亚病夫”,但未来的竞争将是激烈的,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还是实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人生,都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才能不负春光。

在困难面前,我们还要学会微笑。这段时间,老师和同学们都面临着许多挑战、许多煎熬、许多无奈、许多艰辛,但请记得“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笑对人生。乐观一定是应对困难最大的动力,乐观一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指数。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是足够幸运的,因为我们身处的时代,因为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过30年,当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同学们正当壮年,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活着,让我们努力、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着,迎接那更加美好的明天!

老师们、同学们,请记住: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叫“中国”;
请记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请记住:“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老师们、同学们,校园里桃花已经开了,等你们早日归来!

疫情后的活动篇4

“后疫情时代”,让未来教育尽早发生——访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
作者:周丽 宋艳红
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21期

策划 | 周丽 宋艳红

特邀主持人

王明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长

研讨嘉宾

朱建民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

白淑兰

北京市崇文小学校长

赵光义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聂育松

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校长

阳智平

广东省佛山市石门实验学校校长

议题一 “现在”教育是不是未来教育的雏形

“后疫情时代”,学校如何借鉴疫情期间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探索OMO(线上融合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变革?

赵光义: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原本高度结构化、步调统一的学校传统教学,变成了师生、教学、时空分离的个性自主学习,未来教育模式,似乎以“预演”的方式一下子呈现在我们面前。审视这场“预演”,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当下教育,思考技术如何更好地赋能未来教育。

谈到技术赋能,我想到了“乔布斯之问”。当年,媒体和一大批教育学者借此对未来教育进行了探讨。概括起来,我认为这些探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本身特质的问题,由于教育是为成长助力、对生命负责的一件事,因此,培养人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综合的工程,各类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的融合也是复杂、困难的。二是从技术和教育融合视角来
看,要经历相遇、相向、相加、相融几个阶段,重点是相加和相融。技术与教育的相加,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工具属性给教育带来的便捷性和效能的提升上;
教育与技术的相融,主要体现在教育生态和模式结构等方面在技术催化下的优化上(即教育本身的变革)。“乔布斯之问”提出之时,处在技术与教育的相加阶段,教育与技术还未发生真正意义的、深层次的融合。当下,技术开始回归工具属性,教育者更加重视人和教育本身,可以被认为已经处在教育与技术的融合阶段,重视立足教育探索技术的应用。

我校在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做法主要有两点——

一是做好“易加生态课堂”的迁移,提高线上教学效能。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在2012年成为江苏省E课程基地;
2017年与腾讯智慧等六家公司组建了“E学习应用集成联盟”;
同年开始探索架构包含技术融合、数据应用、线上教学等方面的“E课堂”,同时进行E学习教育教学典型应用样态建设;
现在共构建起了E课堂、E巡课、E辅导、E教研、E评价等10个典型应用样态。

今年,和以往一样,我们也安排了假期线上课程,后来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我们在强调发挥“易加生态课堂”优势,严格课堂环节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创新教育形式,加强线上教学的文化引领和热情激发等。我们要求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尽量按照“引导自学、探究展学、评点省学”的基本环节开展教学活动。为了保证线上“易加生态课堂”不走样、不变形,我们强调所有教师要做到“课前备、课上展、课后练、一周清”。

二是多域联动建构线上文化场,落实生本生态理念。近年来,我校一直倡导文化淬炼、自我赋能、离场实验、工具撬动、模式构架等多项目联动,建构学校文化场,打造正向教育生态。疫情期间,多部门联动,在文化淬炼项目中进一步强化热情激发、在离场实验工程中着重强调自我管理、“慎独”,在工具撬动工程中突出“易加生态课堂”的线上形态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教育磁场,弘扬正向能量。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懈怠,各个备课组结合学科特色,通过线上活动,在文化场打造上做好“保温”工作。通过热情激发和多样的学习方式,形成一块“磁铁”,让电脑另一头的学生“不走开、不切屏、不走神”,让教学内容“入耳、入眼、入心”。

线上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催发学校组织和教育教学形态的变化。透过此次疫情,您预见未来学校的形态将是什么样?

朱建民:互联网对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教育在互联网当中却相对滞后。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此次疫情把我们“逼”到了在线教育这条路上。

未来教育要摆脱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的教学模式;
在学科教学中,要跨越学科的边界,从过去灌输塑造式的教与学,向未来探求建构式的教与学转变。

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学校的围墙正在坍塌,课堂的边界正在模糊。学习方式从单向的被动式学习转为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学生成为教育资源、课程主体。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打破时空界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书本、课堂与社会实践、社会应用的联系。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将成为今后教育的一种新常态。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曾提出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他说,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网络教育将三分天下,而且已成定局。教育要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技术的发展。

在线教育的发展是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改变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实践应用、重分数轻能力”弊端的良好契机。目前,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学一样的课程,抓一样的进度,考查同一张试卷,遵循同一个评价标准。这样一来,就把原来不一样的学生,生生变成了一样的学生。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动机,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成为不一样的自己,是未来教育要探讨的问题。

此外,在线教育的普及,也会影响高校录取和社会单位用人标准。在在线学习中,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在某领域有很好的天赋,潜质得到了张扬。过去评价一个人优不优秀,看他学了多少知识考了多少分数。而未来,大学、企业更看重的是,除了一般的学习,他学了哪些别人没修的课程,做了哪些别人没做过的研究,能给大学或企业带来什么。经济、社会的转型实际上是人才的转型,而人才的转型要靠教育,靠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因此,“后疫情时代” ,教育向何处去?我们的眼睛不应该只盯着分数、只盯着升学,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初心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时代契机,加快教育变革进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的校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阳智平:疫情期间,教育战线的全体同仁不忘初心、应时而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担当起疫情防控和立德树人的双重使命。尤其是线上教育,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变革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从“教之道”和“学之境”两个层面,让改变发生。

首先,“教之道”的变革。一是教学观念上,线上教育更明晰地凸显“学本位”的重要性。“教”的目标的落地,取决于“学”的过程和效果,而不是“教”的环节和内容的完成度。教师将更多地思考如何做好优质资源的供给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生命成长的守护者。二是教学方式上,线上教育更注重从学情出发,面向全体、兼顾个性,创设情境,增强互动,评测反馈,合作探究;
更注重家校沟通、教学相长、协同育人。三是教学手段上,疫情期间全面开展的线上教育,让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新环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入人心,必然推动教师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更主动地借力互联网平台,更有效地实现课程与技术、设备、空间的整合,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学之境”的变革。一是学习场景的重构。线上融合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实体空间远程对接以及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拓展学习宽度,以直观、交互的方式,引导学习者深入学习情景,达到知识再现、仿真感知、深度学习和创新实践的目的。二是学习生态的融合。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让教育从学校延伸至家庭、社区和社会,让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传统的学校、家庭、社区与各类社会资源通过广泛联结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学习生态,每一个人既是贡献者,也是享受者,共同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新学习环境。

就此而言,OMO(线上融合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将会是未来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那么未来学校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呢?

2019年4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佛山市南海区签订建设未来学校实验区的战略合作协议,石门实验学校成为首批实验校。2020年4月9日,我有幸获邀参加《“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线上发布会,发布会上的一个观念对我很有启发:“未来学校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教育创新的一个过程。”


我所理解的未来学校,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背景下,课程与技术、空间、设备高度融合,基于开放融合的生态架构,以联通共享为核心的未来教育成为常态,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满足人的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推动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持续提升中,让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自我实现获得成长的幸福感。

未来学校不是要到达的地方,而是要创造的地方。教育战线各位同仁的每一次思考和探索、努力与坚守,都将让我们离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更近一步。

议题二 如何构建未来教育一体化格局

“停课不停学”让家校合作的形态日益凸显。通过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实践,老师、家长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家校如何合作才能更有效?

崔世峰:突如其来的网课,再一次印证了“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网课是一次历练,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不适到适应。

网课也是一次“体检”,是对学生计划安排、时间管理、习惯养成等全面的检验。网课期间,老师、家长角色变化的明显标志就是老师既当“编导”又当“主播”,家长既当“服务员”又当“监督员”。有这样两句话:孩子上网课的状态,就是他的学习状态;

家长应对网课的状态,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状态!
家校如何合作让网课更有效?我的观点是:三位一体、同频共振。所谓 “三位一体”,就是“学生、教师、家长”一体,这是重要主体;

“网络、教材、活动”一体,这是重要载体;

“反思、优化、调整”一体,这是重要策略。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复学,小学开学也进入了倒计时,也就是说网课进入后半程,就像中长跑比赛一样,后半程大家或许更疲惫、更焦急,这是正常的心理。

这种不适的心理特征可以通过“调适”来改变。

家长:安心陪伴,营造环境,调整情绪。只有家长安心,孩子学习才能静心。静能生慧,营造良好环境对学习很重要。我们提倡家长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学习、锻炼,参加劳动实践、音乐欣赏、手工制作等;
家长过激情绪多产生于辅导孩子作业时——我一直认为作业的价值主要是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旧知识、发展学习能力,这些与孩子自身密切关联,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家长主要职责就是提醒孩子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和上交作业,鼓励孩子把客观真实的学习情况,及时、如实反馈给老师。另外,家长还要和孩子一起根据新课表安排以及疫情好转来调整居家生活、学习计划,引导孩子自我管理时间、自主完成作业。

老师:关注心理,反思教学,调整方式。老师要对家长和学生产生的一些焦虑心理进行合理疏导,引导大家对疫情防控充满信心,号召大家共同珍惜网课时间,因为这也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培育情感比完成教学重要——老师做好前期线上教学的小结,试着追问自己,教得轻松还是劳累?学生学得愉悦还是煎熬?家长陪伴是心平气和还是焦躁不安?发展思维比传输知识重要——老师备课要以儿童视角,教学要以孩子立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杜绝成人式教学;
老师要善于和家长、学生沟通,多关注特殊学生、多关心学生学习状态;
老师要提前谋划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学习效果的评估和线下教学计划的制订。

学生:学会总结,优化计划,调整心态。学生要学会梳理线上学习成果,及时向班级老师真实反馈学习效果,给居家学习打个分;
适当调整后期的周计划、日安排,改变效率不高的方法,努力让学习高效起来。慢慢养成自觉和自律的好习惯,提高优化计划和管理时间的能力;
疫情逐渐好转,要放松心情,远离恐惧,选择合适时机到室外活动筋骨,感受季节的美好,呼吸新鲜的空气,给自己提提神。复学时间逐渐明朗,学生要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具,缺什么补什么,为正常上学备好“粮草”,也给自己加加油。

未来教育中,如何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格局?


白淑兰:北京市崇文小学有一个理念就是“以情移情”。“以情”就是用情走进教育,走进生活的每一天。“移情”就是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能力。这场疫情对于践行“以情移情”的理念是一个非常好的场域。这个场域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复制的教育的场景氛围和参与度,同时也给所有人包括家长、老师、孩子,提供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力,以及如何把这种思考力变成教育工作的动力。

面对疫情,老师、家长、学生,每一个人角色的变化,直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疫情之初有人说,教育在疫情当中捣什么乱呀,干吗要提出这么多的要求?当网上出现这些声音时,教育人应尽心地思考,我们该不该做?怎么做?如果是责任所在,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停课不停学”过程中,凸显了一些家庭、社会矛盾,也凸显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改变。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的空间。社会生活中,孩子更需要所有教育同仁真心真情地投入,这其实就是在践行“用情感走进教育的每一天”的要求。疫情下的危机教育、角色转换教育,让每一个家长、孩子、老师都获得了成长。

角色的转变又使得我们去思考,未来如何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格局。格局强化的是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还有看问题的深度和境界。因此,教育人,特别是学校的管理者,建构家校一体化教育格局,为学校发展、家庭指导、孩子成长提供一个支持性环境非常重要。

很多家长跟我说,我们第一次为人父母,赶上这次疫情,真是不知道怎么办。疫情期间,家长陪伴在孩子身边时是一种状态;
孩子们开始线上学习,父母复工后,又是一种状态。因此学校要起到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把握每一时段家庭和学校的结合点,应该注意些什么。校长可以通过信件交流的形式,给家长一个方向。因为不能当面交流,书信的来往不仅能够增进家校情感,还能让家长感到教育者和家长是站在同一阵线上。第二,家长,特别是小学生的家长,一定是老师、学校和孩子之间的“二传手”,学校的声音、老师的声音是通过家长传递过去的。家长“球”传得好,才能让孩子接好学校的育人目标、任务。第三,给家长和老师一个展示的空间。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多人都愿意和别人分享,得到别人的赞许。微信公众号、美篇等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家校形成一致的眼光、胸襟、见识、看问题的深度和境界,有助于家校形成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能形成教育大的格局,才能使家校为了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议题三 技术赋能下的未来教育如何不跑偏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拥抱教育新生态的同时,技术赋能下的未来教育应如何固本培元,始终围绕“回归教育本质”,不跑偏?

聂育松:在拥抱教育新生态的同时,要使未来教育不跑偏,就不能夸大“技术”的教育功能,要形成“教育+互联网”的理念,而不是“互联网+教育”的理念。这便需要把好“五关”——一是把好目标关。育人目标上,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技术”只是教育的辅助手段,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最主要还是依靠教育。

二是把好教师关。谁来培养人?当然是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教育系统要严格把关教师准入资格,教师应达到“四有”好老师标准,能做好“四个”引路人,同时加强监督,及时清退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教师。


三是把好课程关。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回应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是学校为了达成培养目标而设计并实施的学习活动的总和。不管未来教育怎样,都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归根结底是课程问题,而呈现形式是教材,把好课程、严审教材,立德树人的方向就不会偏。

四是把好规律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教育有其科学性的一面,有技术进步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面,更有其艺术性、创造性的一面;
育人的主要途径有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因此,教育技术所能提供的途径是十分有限的,教育也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完全实现。

五是把好内容关。在未来教育中,教育与技术会越来越深度融合,而技术附着了教育内容,技术才有生命力。技术进步推动教育发展,是未来教育中的一片广阔蓝海,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未来教育在知识传播和技能学习上有很大优势,但依然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互联网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里面的各类资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泥沙俱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加强管控、严格把关,让这些资讯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赵光义:未来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回归教育本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因此,教育原点和本质都应是指向人本身或人的成长,未来教育一定是在“人”上落实更好的教育。教育中人的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应该由现在的双主体(教的过程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学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双方是不对等的,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交往,是“我”与“他”的关系),上升为主体间的双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双方都是对等的,体现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是“我”与“你”的关系)。

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上,更加强调教育本身、强调技术是工具和手段,教育借助技术呈现新特点:打破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创造之间的壁垒;
追求强有力的指向性、自主性和适切性;
有效缓解学习者的负面情绪,将学习者的注意力放在知情意行的建构上;
增加学习者体验的深度和广度等。教育更加强调公平和个性,通过“有教无类”实现教育公平,通过“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教育中的人要能像朱永新先生所强调的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真正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推荐访问:疫情 活动 疫情后活动 疫情后的活动 疫情后的活动主题